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时间:2024-05-28 21:39:22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芦花荡》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说课稿1

亲爱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逐步梳理和阐释我对本文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通过本文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宗旨,同时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方法:

1.预习清障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本文,使他们对本文有提前的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2.讨论点拨法: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在教师的点拨下,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效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融入其中,真正体会文中渗透的感情。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七十三年前一群强盗闯入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强盗们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于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日军人。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近六十,还在芦花荡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二)明确目标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孙犁出生于1913年,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2)疑难字词

(3)初识白洋淀

展示一系列关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

白洋淀是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淀上波光荡漾,芦苇婆娑,荷香暗送,构成了一幅生态美景。素有华北明珠之称、亦有“北国江南、北地西湖”之誉。

(三)整体感知,体味情感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四)合作探究 感受传奇

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五)展开想象 口语交流

(1)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假如自已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出示画面,请同学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通过这样的带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真正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小结存储 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就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所有人!

(七)作业布置 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可以很好地说

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情节

护送→受伤 ……此处隐藏39145个字……>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