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中小学辅导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练习策略

时间:2024-05-22 16:16:2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练习策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练习策略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在21世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练习的改革如果仍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长期以来,传统小学数学练习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练习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练习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练习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传统练习观将练习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练习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练习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练习将构成学生课内、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怎样让练习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呢?

1.数学练习策略应由重知识巩固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练习向差异练习转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实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情感的转化。具体归纳为以下六点。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练习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即以人为本的练习。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练习是封闭型练习,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练习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练习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练习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练习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练习。也就是说练习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笔者在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发现,优秀教师不是摆出一些早已生成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而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提问“谁能提出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用它考考大家”,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又实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练习更多的将是探究性练习,练习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练习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传统的“独立完成”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练习将成为学生练习的重要理念。

(4)练习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枝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练习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练习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练习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进行练习评改的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练习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练习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学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练习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练习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一位全国特级数学教师曾谈到一个例子:在一次测试后,单独找一个考了58分的学生谈心,并耐心地和他找原因之后,师生商定:老师借给这个学生2分,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还给老师2分。这次谈话以后,该生学习数学更用心了。

(6)练习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练习将更多地转向研究创新性的练习。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必将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凸显。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时,引领学生课前参与学习,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网站等,整理出资料,课堂上全班交流各自收集的信息,效果很好。

2.数学练习题的内容应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因此,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小华的日记

2004年4月27日(星期二)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面积约2平方分米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面积约是5平方千米的卫生间,拿起长约1平方分米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面积约有2000公顷,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约2平方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约1平方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面积约是2平方米的文具盒和面积约是3平方厘米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学生一齐念小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

师:你们笑什么?

生:我笑小华的床的面积2平方分米,应该改为2平方米。

生:我笑小华的牙刷长是1平方分米,应该改为长1分米。

生:我笑小华的笔记本的面积3平方厘米,应该改为3平方分米。

……

师:小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么难道小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有,小华没有准确测量,因此他的日记用了“约”字,表示估计。

生:小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断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小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2)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例如,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根据地图算一下重庆到北京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异于书本或教师的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4)家庭练习体现生活性。家庭练习引进“数学日记”,让他们体会一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学生写的几篇数学日记:

1.我们一(4)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所以我们班一共有50人。

2.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菜。我们买了2斤青椒共3元钱,4棵白菜共5元钱,5只螃蟹共10元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我们仔细地算了一下:3+5+10=18元,所以一共花了18元钱。

3.今天放学后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一些饼干,用了8.7元,还买了2枝铅笔,8元一枝,还买了一本作业本,用了0.5元,后来我就和妈妈回家了,我算了一下一共是25.2元。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练习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练习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